MENU

关于莫高窟

October 10, 2016 • 原创阅读设置

莫高窟

十月一日参观了莫高窟中的九个窟,对其中的五个做了笔记,由于洞窟内无法拍照,所以图片来自百度,具体如下:

请输入图片描述

335号窟,初唐时期

请输入图片描述

维摩诘经变

  维摩诘原是一得道菩萨,转世后到毗邪离城,成为一位颇具神通智慧、非凡辩才的居士。他虽然拥有万贯资财,但不乐意在家,常出入大街小巷,以种种方便接近群众宣扬大乘佛学。一天,维摩诘自称有病,于是,佛派大菩萨文殊师利前往问疾,维摩诘遂与文殊展开辩论。诸菩萨弟子、帝释、天王及国王大臣等都前来观看。
  《维摩诘经变》主要部分都是画维摩居士凭几坐在榻上,和前来问候的文殊师利遥遥相对,在他们四周,围满了随文殊而来的菩萨、天王和人世间的国王、大臣等。
  画中的维摩诘坐于榻上,身披紫裘,白练裙襦,一膝支起,左手抚膝,右手执麈尾,上身略前倾,蹙眉张口,呈辩说状。仔细观察你会发现,103 窟的维摩诘执麈尾的手是食指与中指伸开的,他目光深沉,眉头紧蹙,但给人的感觉却显得舒散自如。维摩诘安详自信,呈现一种侃侃而谈、从容不迫的情态,形象表现得相当含蓄,但显出一种奔放之气。

17号窟-藏经洞,唐-西夏

请输入图片描述

图为洪辩高僧像
  藏经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称。此窟原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时开造,为当时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窟。约在11世纪,西夏统治敦煌时期,元代统治者占领敦煌以前,莫高窟的僧徒们,考虑到战争的灾难,于是就把寺院历代保存下来的经卷、文书、档案以及佛像画等全部封存在此洞里,然后外筑补壁,并绘壁画掩人耳目。后因僧徒也逃战争之难未归,洞窟颓废,年久日深,洞窟甬道被风沙淤塞,竟因此幽闭近800年。十九世纪末,道士王圆到莫高窟。此时莫高窟十分荒凉,崖间上的通道多数已经毁于战火,一些洞口已经崩塌,底层的洞窟已为黄沙掩盖,这里只有一些粗通汉语的藏传佛教宁玛派喇嘛居住。王道士在莫高窟定居后,香火渐盛,他把信徒们施舍的钱财节省下来,开始按照自己对道教的理解来重修和改造莫高窟。他所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清除底层洞窟中的积沙。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所雇的人在清除第16窟甬道的积沙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但敦煌当地的富绅无人认识洞内这批古物的价值,腐败的清政府也未能对其进行应有的保护,致使藏经洞中的大批敦煌遗书和文物先后被外国“探险队”捆载而去,分散于世界各地,劫余部分被清政府运至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莫高窟的壁画和塑像也遭到劫夺与破坏。1914年至  1915年,俄国奥登堡率考察队到敦煌和莫高窟,不仅收集到大批敦煌写本,还掠走了第263窟的多块壁画。
  1921年,在苏俄国内战争中失败的数百名白匪军逃窜到莫高窟,他们在壁画上任意涂抹、刻画,并在洞窟内烧炕做饭,致使大批壁画被火燎烟熏。
  1924年,美国华尔纳曾到莫高窟盗剥了大面积的壁画,并掠走彩塑。
  敦煌遗书和文物的散失对中国文化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但客观上却推动了东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整理和研究,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敦煌学的兴起引起了学术界对敦煌莫高窟的重视。

请输入图片描述

伯希和翻阅经书

至此,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称

“敦煌者,吾国学之伤心史也。”

确实,46两白银就能换走我们国家几千年的无价之宝,实则可惜。

9号窟,晚唐

请输入图片描述

劳度叉斗圣变

  据《贤愚经 • 须达起精舍品》记载,古印度南天竺舍卫国辅相须达,仁善德重,生有七子,只有小儿尚未婚娶。于是派使者去外地寻觅年龄、地位、种姓、家财相当的女子为媳。
  使者去邻国,见辅相护弥之幼女姝丽异常,于是回国禀报须达。须达得知后立即启程前往护弥家想亲眼见见那家姑娘。
  须达到护弥家后,受到护弥热情款待。护弥还邀请须达在自己家中小住几日,已尽地主之谊。须达欣然答应,但未提及儿女婚嫁之事。
  当晚,须达见护弥家洒扫、修院、悬幡、铺毡,极尽华丽,就问护弥:“尊宅难道要迎亲嫁娶?为何铺设得如此华贵。”护弥说:“这是为请佛陀赴会而准备的。”当须达知道佛陀慈愍救世,神通无敌后,也想办会请佛说法。佛陀答应前往舍卫国说法,但要须达造精舍以为法堂,须达立即应允。
  佛派弟子舍利弗陪同须达择地建舍。两人遍走王城内外,选中城南祗陀太子的园地,几经周折,才以用黄金铺满园地的价格取得园地,并与太子共起精舍供佛。
  舍卫国王信奉六师外道。六师外道依持王权,蛮横骄矜,不可一世。当他们得知须达购祗陀国奉佛,立即向国王诋毁佛陀。须达据理力争,双方相持不下。国王在六师怂恿下诏令双方比试法力。如果佛陀胜,则建立精舍,全国信佛;六师胜,则逐佛家出国,须达和祗陀太子将以欺君之罪受诛。
  斗法之日,全国臣民百姓齐集城南广场观斗。外道推劳度叉出面,佛陀派舍利弗应约。劳度叉设宝帐于场西,舍利弗升狮子座居场东,国王则坐北面裁决胜负。斗法场地在四者之间。
  劳度叉高居帷帐,化出宝山一座。山高入云,怪石嶙峋。山中有诸仙乘鹤驾龙漫游。观者莫不叹其幻化之奇。劳度叉沾沾自喜、洋洋得意之时,舍利弗派出金刚,手抡宝杵猛击宝山。顷刻之间,石飞山毁,化为烟尘。舍利弗旗开得胜,赢得第一局。
  劳度叉懊恼不平,又变出一头水牛,牛角似剑,眼如闪电,砥角奋蹄,向舍利弗奔突而来。舍利弗笑道:“色厉内茬,何惧之有!”顿时化出威猛狮王,吼声如雷,直扑水牛。霎时间,水牛颈断皮裂,血流如注,萎顿于地。
  劳度叉两次失利,心中不服,又化出七宝水池。水池四周七宝砌体,金沙铺底,池中珊瑚玛瑙与盛开的莲荷,交相辉映。舍利弗不慌不忙驱使雪山白象入池,东踏西践,猛吸池水,七宝尽碎,池水枯竭。
  劳度叉又负一局,恼恨之余,恶心突起,变出一条百丈毒龙,张牙舞爪,口吐烟雾,顿时黑雾弥漫,天昏地暗,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毒龙挟风带雨、破空而至。观者无不惊惧,躲犹不及。舍利弗见毒龙欲伤生灵,指手画出金翅鸟王,铁爪锋利,敛羽直下,疾如流星,直擒毒龙,抓首啄眼,毒龙脑浆迸裂,坠尸于地。
  六师再输,气急败坏,驱出两个黄头鬼。那鬼青面赤发,眦目獠牙,口吐烈火,鼻喷毒烟,怪异诡谲,四座惊骇。此时,舍利弗阵中不慌不忙走出毗沙门天王。天王左手持戟,右手托塔,威武伟岸,目似利剑,直射二鬼。二鬼所吐烟火返烧自身,跪伏投降。
  劳度叉五斗失利,智竭力穷,仍不服输,忽地变出一棵参天大树,枝叶繁茂,荫庇百里。舍利弗见外道技穷,即令风神施威。狂风所过,大树拔起,外道坐帐倾倒,阵脚大乱。劳度叉惧悚惶恐,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至此,六师外道大势已去,纷纷降服。请求佛陀剃度落发,皈依佛门。国王及三亿臣民亦尽弃外道邪说,笃信释迦正法。

420号窟,隋朝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该窟创建于隋,宋、西夏重绘部分壁画,主室为覆斗形顶,南、西、北壁各开一龛,被称为“三龛窟”。主室窟顶为斗四莲花藻井,花饰三兔纹样井心。藻井内岔角绘童子形飞天,外岔绘有翼兽,方井外框饰以忍冬狮子联珠纹。四边垂幔铺于四披。四披绘有大幅的经变场画。各场面间以树石花卉、塔庙寺院、流泉莲池、行云飞花等景物作为分隔。但由于四披画面稠密繁杂,加之变色严重,其中的一些画面识读起来十分困难,因此学术界对该窟四披内容的认识也存在争论,主要分为“法华经变说”和“法华经变与涅槃经变说”。本解说以“法华经变说”为准。西壁开一内外层方口圆券龛,龛内塑一趺坐佛、二弟子、四菩萨。龛外南北两侧上部绘维摩诘经变,南侧是文殊菩萨,北侧是维摩诘,两侧下部各绘五弟子、四菩萨。西壁下部宋代绘供器和供养菩萨。南壁和北壁中央都开一方形浅龛,龛内塑趺坐佛一身、菩萨二身。佛袈裟下摆绘有数个万字符号(“卍”)。龛外四周绘千佛。龛下宋代绘供养菩萨。东壁门上中央绘说法图一铺,说法图下有宋代题愿文题榜一方(模糊),题榜北侧宋代绘世俗男供养人二身,题榜南侧绘宋代世俗女供养人一身(模糊)、比丘尼一身。门南上部隋代绘千佛,下部宋代绘男供养人六身,门沿宋代绘幢幡一个。门北上部隋代绘千佛,下部宋代绘女供养人四身、供养菩萨一身,门沿宋代绘幢幡一个。甬道已被西夏重绘,顶中央绘团花,南、北披绘垂幔,南、北壁绘供养菩萨各二身。前室已被西夏重绘,顶西披残存部分团花图案,底层露出隋代壁画。西壁门上开一小龛,龛内为菩萨、花卉,龛外绘一兰若,门南、北上部各存说法图两铺,说法图下绘供养人,人物形象模糊。南、北壁绘垂幔、项光各一部分,南壁底层露出部分宋绘供养人。
  该窟建于北魏统一河西后。原为人字披中心塔柱窟,因东壁塌毁,仅存人字披少部及塔柱。整窟平面呈方形,窟顶前部为汉式人字披顶,西披画供养天人持莲花,脊枋存部分平棋图案;后部为平棋顶,仅东南角存斗四平棋图案两方,其中一方中央表现莲池中裸体童子游泳,外侧四角表现四身飞天,边沿以忍冬装饰。 后部中央有中心塔柱连接窟顶与地面,塔柱四面开龛,东向面开圆券形主龛,龛内塑倚坐弥勒说法像(眼、鼻、手已损毁),着右袒式袈裟,衣褶采用贴泥条和刻阴刻线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自然流畅。龛内两侧分上下层各绘十身供养菩萨,龛顶画四身飞天及佛背光图案,龛楣装饰莲花化生图案,两端为双龙装饰。主龛外原塑天王二身,现北侧存一身天王像,是莫高窟现存北朝唯一的彩塑天王像。龛上部存浮塑供养菩萨,龛下部塔座座沿北魏画供养人(模糊),塔座最下部有宋朝绘供养人像(模糊)。塔柱其余三面均上下开龛,南北面上层均作阙形龛,内塑菩萨像,西壁与其他各龛均塑禅定像,各龛外两侧均塑菩萨像。 此窟前半部南北壁东侧(人字披下)画大型说法图,现大部已毁;靠后各部中央画小型说法图一铺。后半部现存西、南、北三壁壁画,作三段式布局,上段画天宫伎乐通绕全窟,中段画千佛,最下层为药叉(金刚力士)。在千佛、力士之间,有一横长的故事画带通联三壁,南壁画沙弥守戒自杀因缘故事及弊狗因缘故事,西壁绘九色鹿王本生故事,西壁北段与北壁画须摩提女因缘故事。这些在赭红底壁上绘成的故事画,都以人物、动物为主,山水、房宇、车马、器物仅为衬景,这正是汉晋传统画风在佛教壁画上的延续。 此窟的连环故事画,是莫高窟开窟以来的全新构图形式,是敦煌壁画故事中的经典之作,对此后莫高窟佛教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59号窟,北魏晚期

请输入图片描述

禅定佛

  莫高窟第259窟开凿于北魏早期,宋代重修,位于九层楼以北的石窟群中段。窟顶为前部人字坡顶,后部平棋顶。西壁表现多宝塔从地涌出,在壁面上凸塑出半塔,上开一龛,内塑释迦牟尼和多宝佛并坐说法像。龛外塑两菩萨像,塔柱南北侧各塑一菩萨。南壁现存上层三个阙形龛,内塑弥勒菩萨像。下层一圆券龛,内塑趺坐佛。北壁现存上层四阙形龛,内塑弥勒菩萨像,下层三圆券龛,内塑禅定佛、说法佛像。龛之间绘千佛和供养菩萨,壁下部绘药叉。此窟塑像以塑造手法概括,底纹线条洗练,神情端庄含蓄,而成为敦煌石窟雕塑的上乘之作。
  西壁正龛内释迦、多宝二佛均为游戏坐,其中左像高1.4米、右像高1.43米。法华会上,有多宝塔从地踊出,释迦牟尼佛祖应会众之请,开启塔门,多宝佛坐于塔内,并分半座请释迦佛入塔,二佛并坐说法。佛像头部虽经后代重修,但未完全改变原形。佛像皆身穿右袒袈裟,突出的衣褶中间有涡纹装饰。龛外的两身菩萨对称而立,龛顶的宝盖上,八身飞天相向而飞,其中半数穿通肩袈裟。龛内佛的火焰纹背光中所用的蓝色颜料,是莫高窟所有颜料中最昂贵的一种,被称为“青金石”,是由产于阿富汗地区的蓝宝石磨制而成。这些蓝色经过一千多年,不仅没有变色,至今看上去仍非常鲜艳,奕奕发光。
  西壁龛外南侧的菩萨立像,高1.29米,头戴宝冠,冠后垂巾,上身袒裸,仅披天衣,下穿绿色羊肠大裙。面相略长而丰满,双耳垂环,璎珞严身。披巾及裙上,多饰阴刻线纹,以增强轻薄流畅的质感。
  西壁塔柱北向面菩萨立像,高1.25米,长发披肩,面容清秀饱满,细眉弯弯,嘴角上翘,神情中流露出一般自然的悟道的喜悦,仿佛刚听懂了佛法语,看破了一切,获得了解脱。
  北壁双层开龛。上层为阙形龛,人字披下居中为半跏思惟菩萨,东端一龛残毁过半,西侧二龛内均塑交脚弥勒菩萨。下层为圆券龛。西起第一龛,龛内佛像高0.85米,着右袒袈裟,结跏趺坐,双手已残,似扬掌作说法相;两侧胁侍菩萨均着通肩大衣,其一残;龛楣饰忍冬火焰图案,两头饰龙头,下方为西方式柱头。第二龛内塑一佛二菩萨,佛为善跏坐说法像,高0.96米;二菩萨皆残;龛两侧塑束帛圆柱,以承托忍冬火焰纹龛楣,这是北魏时期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
  北壁下层龛由里向外数第三龛的彩塑禅定佛是整个敦煌石窟彩塑的代表作品。坐佛高0.92米,波发高髻,脸面浑圆,耳大垂肩,挺胸收腹,体态端庄,比例适度,双腿盘起,结跏趺坐在长方形须弥座上,双手在腹前重叠作禅定印。身披深红色袈裟,在膝前呈三莲瓣状自然下垂,阴刻衣纹流畅自如疏密有致,紧贴躯体。此像结构严整,脸面和胸部,精刻细作,使之显得细腻滋润,富有血肉感。特别是弯眉下微睁下视的双眼,约略隆起的鼻翼,嘴角微翘和深深陷进的两个小窝,弯如半月形的双唇,都给人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会心的微笑。充分地体现出了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以形写神,有主有次,形神兼备的特点。
  为什么这尊坐佛要塑得如此传神,他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意境呢?北魏时期,北重禅定,坐禅是北方僧人主要的修行方式,这身禅定佛正是坐禅者的一个典范。众所周知,坐禅时经常要不吃不喝不动很长时间,主要以打坐为主,摒除思想中的一切杂念。对一般人来说,这种方式是比较痛苦的。但一个真正的禅修者,当他坐禅达到一定境界时,为自然而然由内心生出一种喜悦的感受,这种感受被称之为“禅悦”。这身坐佛像正是在表达进入禅悦的状态,佛的嘴角微微上翘,浮现出一种含蓄的发自内心的满足的微笑。能把这种表情刻画的如此到位又带有几分神秘感,难怪这尊彩塑被众多游客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

Last Modified: August 12, 2018
Leave a Comment